敬請註冊 ... !    登入
關於本協會
登入
軟體品質資源專區
主選單
最新討論文章
討論區主頁
   軟體工程管理
     軟體品保 SQA 與 建構管理 CM 的關係 ?
無發表權

樹狀顯示 | 新的在前 前一個主題 | 下一個主題 | 頁尾
發表者 討論內容
liangh
發表時間: 2006-09-07 19:36
Just popping in
註冊日: 2005-10-25
來自: 銀行
發表數: 9
軟體品保 SQA 與 建構管理 CM 的關係 ?
各位好,
SQA(Software Quality Assurance) & CM (Configuration Management)這二者從字面上看起來是不同,不過有誰能夠簡單的描述SQA與CM的關係呢? 是否CM包含SQA的工作呢? 亦或者SQA與CM二者是完全獨立但存在其它串連的關係呢?
tyrone
發表時間: 2006-09-11 22:30
網站管理員
註冊日: 2003-04-19
來自: CSQA
發表數: 342
Re: SQA 與 CM 的關係 ?
這個問題看起來好像是老師在考學生(不知道答對的有沒有獎品),可是好像沒有學生應考喔。問題放在這兒吊大家的胃口也不太好,我就試著回答一下嘍,或者透過我的說法,可以讓大家腦力激盪一下。

基本上這兩項過程的目的是不同的,但不知道liangh的想法是什麼,因為談「關係」好像是並不太適合,因為,如果有關係的話,就可以考慮一下兩個過程是否可以合併。但是一般來說,一個設計良好的過程,它與其他過程的關聯性(耦合性)是要最低的,最好是建立在產品(工作產品)上。(看到這裡,已導入甚至於通過CMMI第三級以上評鑑的公司,EPG Leader可得好好檢查一下,自家的processes設計是否符合這個標準,否則工作上會多花很多工夫,耗費更多的成本)
所以第一個答案就那麼簡單,但我相信liangh對於這個答案應該不滿意,沒關係,我們看第二個問題好了。

第二個問題是,是否CM包含SQA的工作。答案是:對也不對。會有這個問題我想應該是,CM中有一項是構型(建構)稽核,構型稽核分為功能性構型稽核(functional configuraton audit, FCA)及物理性構型稽核(Physical configuration audit, PCA)(看的是產品的完整性),而SQA裡常用品質稽核(quality audit)(注意SQA的"A"是Assurance,不是Audit)(其實看的是過程與產品的遵循狀況),所以認為這個Audit與那兩個Audit是一樣的,當然,要把品質稽核放大到去容納那兩個稽核在觀念上也無不可,只是要了解,他們兩者所要求的產出是不一樣的喔,SQA的產出結果主要是品質稽核報告(針對過程與產品的compliance),FCA/PCA之後會產出構型稽核報告(針對產品、需求、設計、技術等等的一致性與完整性integrity),而通過構型稽核的產品(含文件)會被訂為產品基準(Product Baseline)(交付給客戶的產品的在Form, Fit, Function上的最終規格)。

當然在一個比較小時間短的專案裡,是可以用一組人馬把構型稽核及品質稽核同時做掉,然後各自提出所需要的產出物就可以了,這樣不會讓專案裡的人員疲於奔命。但如果要達到這樣子的彈性,各軟體組織的軟體過程設計就得要很小心謹慎了。做法最好是把「稽核」當成一項過程單獨從品質保證及CM裡分離出來,當SQA要執行稽核的時候,可以「叫用」此稽核過程裡的activities,而當CM要執行構型稽核時,也可以「叫用」此稽核過程裡的activities,然後依據SQA及CM的要求產出所需要的報告或紀錄。


----------------
引文:

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見諸相非相。即見如來。

林泰龍
◎軟體品質協會 理事
◎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資訊及通信國家標準技術委員會(TC21/SC3資訊軟體分組委員會)委員
Youtube Channel: http://www.youtube.com/user/tyrone9304

liangh
發表時間: 2006-09-13 09:00
Just popping in
註冊日: 2005-10-25
來自: 銀行
發表數: 9
Re: SQA 與 CM 的關係 ?
謝謝Tyrone的解感,其實丟這個題目上來並不是要考大家,而是我最近的工作與V&V,SQA,CM都有關係,由於公司一直以來都有在做軟體品保的工作(例如軟體各階段有舉行各項Review會議),只是從前沒有V&V,SQA,CM這樣的角色定義或交由單獨的Team去運作. 當我看了一些V&V,SQA,CM等理論的書之後,我真的有些搞混了,從Tyrone上一篇的回覆我再翻閱書本後,我大約能夠了解CM 與SQA的不同,不過對於CM 講究的訂定Baseline及Checkpoint,我認為與V&V的觀念又很像,唯一不同的是CM有強調CCB的重要性.而V&V強調是廣義的測試.

所以下一個想請教的是,CM是否與V&V也有重覆的地方呢?
tyrone
發表時間: 2006-09-13 09:57
網站管理員
註冊日: 2003-04-19
來自: CSQA
發表數: 342
Re: SQA 與 CM 的關係 ?
後半段有關於CM與V&V的部分另外成立主題

我倒是沒有看到談CM的文獻裡用到Checkpoint這樣的字眼。顯然在一些流程(過程)的規劃上,發生了一些沒有切得很清楚的狀況。

在工程過程的設計上,屬於生命週期模型觀點的,就該規劃給生命週期模型,屬於生命週期過程角度的部分就歸於生命週期過程吧。

對於這些名詞的解讀建議最好從其目的與工程的意義來解讀,否則容易造成混淆,同時所設計出來的過程恐怕無法正確裁適,以整合到專案生命週期過程中,當然這也意味著無效的工作正在吞噬寶貴的專案資源--人力資源。

Baseline(基準)的定義是工程過程裡的某一個時間點上,經過審查及核准,並作為後續發展工作之準據的一份文件。如此而已。基準可能被修改,修改之後,經過審查及核准,成為新的基準,這件事情可以在任何時候發生。但是,常常發生這種狀況是不太好的,所以你要去設定一些限制,例如從變更產生的影響範圍,去思考需不需要立刻處理,或者可以累積一定的數量之後再去改變,或者用時間來律定。通常不考慮變更的狀況,基準會在生命週期的重要階段結束前,產出的文件經過審查會訂為後續階段工作的準據,這些基準常見的有功能基準、配置基準、產品基準等,當然這些是從系統工程所定義的,在軟體工程上,就沒有這麼多名詞,每個階段結束時經過核准,被確定下來,做為後一個階段工作依據的統稱為「基準」。

你所談到的checkpoint應該是指每個階段的結束點,在專案管理上這些一般會被訂為「里程碑(milestone)」,當然從品質的角度來說,這些時點又有一個名詞叫做「quality gate(品質閘門)」,但不論如何,"checkpoint"這個觀念應該是要從CM裡分離出來。


----------------
引文:

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見諸相非相。即見如來。

林泰龍
◎軟體品質協會 理事
◎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資訊及通信國家標準技術委員會(TC21/SC3資訊軟體分組委員會)委員
Youtube Channel: http://www.youtube.com/user/tyrone9304

hdchu
發表時間: 2006-09-18 01:46
網站管理員
註冊日: 2003-04-05
來自:
發表數: 25
Re: SQA 與 CM 的關係 ?
我喜歡用考駕照做為品質保證的對應~~
考駕照有一些要求,要會倒車入庫,路邊停車,直線加速, S型..等要求(What)..
我們必須要根據流程執行活動以滿足要求(How)..
如果不懂不會, 教練(輔導公司)會教..
上考場,監考官(稽核員或評鑑員)..會看是否符合要求...
監考官會將報告呈給監理處(認證機構),由監理處核給駕照...

所以,軟體品質保證是規劃並執行一系列活動, 以確保流程與產品符合要求, 而這系列活動包含了建構管理、確認、驗證、聯合審查..

朱慧德
tyrone
發表時間: 2006-09-18 09:46
網站管理員
註冊日: 2003-04-19
來自: CSQA
發表數: 342
Re: SQA 與 CM 的關係 ?
SQA本身的意義在於透過一系列的方法(例如:Review、Audit),去提供幕僚人員及管理者在於「產品與產出產品的過程是符合標準、要求及規範」的信心。

因此SQA與其他的支援性過程,例如Configuration Management、Verfication、Validation、Review、Audit、Problem Resolution、Change Management....等等不宜直接劃上等號或視為包含關係。從ISO的品質管理系統來說,要求所謂的「說、寫、做合一」,能不能通過ISO的稽核,主要是看你訂了多少規範與要求(這些要求與ISO 9001:2000的要求應該是要一致的,這是前提之一),這些規範與要求你有沒有說到做到,做到了就可以通過認證。當然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會垢病─按照標準還是做不好,其實並沒有這種問題,因為各公司只是按自己訂的制度在走而已,至於有沒有真的力行,那是另外一回事。

至於有了品質管理制度之後,卻沒有能把事情做好,這並不是出在品質管理系統或者SQA的問題(假設公司有按照自己訂出來的制度在執行),所以就有一些過程標準,不論是從軟體角度出發的,或是從組織角度出發的標準:這些標準包括:
1. 過程角度:ISO/IEC 12207軟體生命週期過程、ISO/IEC 15288系統生命週期過程
2. 組織角度:CMMI以及CMMI前身框架(SW-CMM、SE-CMM、SA-CMM等等)
以上的這些標準,都包括了SQA及其他的軟體過程(含支援性過程)
組織可以將其中的過程要求,納到組織的品質管理系統當中,以改善及強化組織的軟體過程,進而達到所期望的品質,當然這些要被強化的過程當中是包括了SQA過程本身、CM的過程、驗證過程、確認過程、審查過程、稽核過程.....等等。因為這些過程都是屬於「品質」的一環。SQA屬於「品質」的一環,但並不代表有SQA就等於「品質」,因為若公司訂了SQA的過程,但是並沒有遵循此一規定的SQA過程來執行,那麼組織還是一樣「沒有品質」。SQA也不全然等於品質管理系統。


----------------
引文:

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見諸相非相。即見如來。

林泰龍
◎軟體品質協會 理事
◎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資訊及通信國家標準技術委員會(TC21/SC3資訊軟體分組委員會)委員
Youtube Channel: http://www.youtube.com/user/tyrone9304

alexyin
發表時間: 2006-09-18 14:49
Just popping in
註冊日: 2006-04-03
來自: 國防工業發展協會(NDIA-SINO)
發表數: 20
Re: SQA 與 CM 的關係 ?
1.合約簽定時應明訂工程交付產出物(Products),並在CDRL文件中載入Contract Products;要完成相關Products,便需要藉助相關Process完成,因此Products與Process架構出專案的主要活動,在專案的PMP (Project Management Plan)或SEMP (System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lan)也必須將此等Products與Process載入,這是說明 “what”的部份,同時在resource章節敘述由何項組織執行何項Products/Process,這是說明 “who”的部份;

2.專案由Risk Management以及Project Management角度進行規劃時,通常會將Process切割成Requirements、Design、Coding & Module Level Test、CSCI Integration Test等Phases,隨箸Phase的進行將完成Software Requirement Specification、Software Top Level Design Document、Software Detail Design Document、Source Coding、Software Transition Plan、Software User Manual、Version Description Document等Products,這是說明 “when”的部份;

3.要撰寫前述的Products或是CSCI documents,就需要參考Standards(例如Software Requirement Specification可參考IEEE-1233,一般而言美國政府已經不在RFP中訂定Standard(Valued Engineering除外)而由Tender在Proposal中自己敘述將參用的標準,因此參與專案的各個相關Process的Engineering Group須將可參用的Standards在PMP或SEMP中敘述(事實上應該在Management Proposal與Technical Proposal中已敘述),這是說明 “how”的部份;

4.文件撰寫完成後需要有審查與納管機制以達成建立baseline的動作,方可方便不同組織能夠依據此baseline document繼續往下一個phase展開後續的工程事項,因此要有Configuration Management的Baseline management程序(Procedures),Procedures是屬於Process的 “Core part”,通常需要在Procedures中敘述entry criteria與exit criteria,每一家公司的組織架構不同,所以相同的Standard會產生不同的Procedures,Standard是可以是價購的,但Procedures無法由市面購得,Standard是可以放在Library,但Procedure要放在Organization Assets;

5.工程執行過程中會發生需求變更以及設計變更,因此需要有對於技術、時程、人力、預算、… 等變更影響的評估機制,以便在CCB中決定是否同意變更申請(包括軟體版本的配置),因此需要有CM的Change Management的制衡機制;

6.前述所言的軟體發展,如果由Phase的角度分析,Development的最後動作是要在CSCI完成Integration Testing後,確定可於相關的Products中Validate其滿足requirements或users needs,得以舉行Functional Configuration Audit (FCA) 並點收在合約書中所訂定的各項Products (可依據CDRL、CLINS點收),FCA同時代表研發過程的結案,但如前述所言在發展過程中有可能發生Change requirement的情形,如果在申請需求變更時,專案已進入CSCI Integration Testing時,以標準程序(或Life Cycle)而言,此時的需求變更應被改納入New Block 或New Version而非revision,因此針對不同的CSCI Version會產生FCA1、FCA2、FCA3、…等,買方在量產時可基於成本、時程、架構、維修、市場、..等因素選定FCA2的購型並簽訂生產合約,同時在首批小量生產將CSCI+HWCI整合之實體購型(PCA)置於實體環境中測試其效能(FCA通常僅在Simulation Environment展示其符合requirement),因此需要CM的FCA與PCA管制機制;FCA是依據軟體生命週期的Functional Baseline與Allocated Baseline之後所執行的Audit Procedures,PCA之後即完成CM的Product baseline;

7.以上所敘述的是工程團隊(Mechanization Team),在完成products時必須配合CM所執行的Procedures,但是隨着軟體工程的執行,是否能順利的進入下一phase,必須藉助Verification的process以verify products是否可滿足Correct、Complete、Accurate、Consistent、Testable等目摽(Goals,參考IEEE-1012),Verification可藉助Review、Analysis、Testing等方法(應該在technical proposal的VCRI中敘述,不同的方法會牽涉不同的成本)以確定前述之goals已於此階段完成,verification本身是屬於Project Management的Technical Discipline,其執行過程為(a)文件撰寫者完成初稿時交由Group或Organization的Senior Engineer進行初審(在CSCI Requirement範圍內)、(b)分會與介面相關的Group進行Peer Review、(c)呈送Project Office進行複審(跨多項CIs),至於V&V的Validation是在Requirement Analysis phase時即由負責Validation的Testing group同時平行進行Test Evaluation Master Plan (TEMP)、Test Procedure、Test Case、以至Testing的執行,此Validation Process包括為了完成測試所必須發展或建置的Simulation Modeling Environment(有些測試是幾乎無法在實體環境中執行的);

8.前述事項包括有工程發展Process、CM、V&V,每一項都有其應參用的標準(Standards)與程序Procedures,專案的Products與Process是否已依據Standard與Procedures執行,就必須由Quality Assurance (QA)進行Assurance的動作,但QA並無能力去進行確定Correct、Complete、Accurate、Consistent、Testable等工程事項,那些就交由V&V進行即可,但所有交付給客戶的Products都必須先經由QA簽署(完成7.的peer review之後),再由PM簽署之後呈送CM核可,即可交付客戶,QA簽署之前必須先經由其他的Interfaced Group先簽署,因此在QAP中要敘述QA Group所必須檢視的CSCI products (要簽署文件)、review meeting (要參加會議)、V&V products and testing (要監控測試的執行);

9.QA、CM、V&V、Mechanization Group都是針對同一個專案的Products,(a)Mechanization Group可依據IEEE-1063、830、1016、1471等Standards撰寫文件、(b)CM可依據IEEE-828進行Baseline、Change management、Audit等變更管理與稽核、(c)V&V可依據IEEE-1012進行V&V,以確定工程產物的Correct、Complete、Accurate、Consistent、Testable、(d)QA依據IEEE-730、PMP所敘述的Standards、Organization assets的Procedures進行與Products/Process相關之各項應執行Standards/Procedures的assurance,所以品質的第一道防線是專案訂定有完整的Standards,組織內有正確且嚴謹的Procedures,且工程人員願意配合執行(通常是公司不願意做)、第二道防線是由Verification確認工程的正確性(通常由老闆直接決定)、第三道防線是QA確定所有事項確實有依規定執行,(前三者屬於預防性(Prevention))、第四道防線是藉由Validation找出defect(屬於disclose,但問題已存在,通常是想辦法遮蓋掉)。
liangh
發表時間: 2006-09-22 08:55
Just popping in
註冊日: 2005-10-25
來自: 銀行
發表數: 9
Re: SQA 與 CM 的關係 ?
非常謝謝眾老師的回覆,啟發我從IEEE/EIA 12207做解讀.
V&V以及SQA皆屬於Life Cycle中的品質管理的項目,其中SQA是為了品質保證而實行的Audit活動(Audit內容包含process & product),而V&V則是驗證與確認每一個Process的產出是符合前項活動的需求及最終使用者的需要.
CM則屬於Life Cycle中與文件及變更的基準(baseline)及版本識別的管理.
不知道我這樣的解讀是否正確?
tyrone
發表時間: 2006-09-24 09:00
網站管理員
註冊日: 2003-04-19
來自: CSQA
發表數: 342
Re: SQA 與 CM 的關係 ?
SQA的"A"不論是CMMI的PPQA,ISO/IEC 12207 6.3節QA,IEEE軟體標準範圍裡的SQA,所指的是Assurance(保證,亦即在「提供信心」),而不是Audit(稽核)。分辨這兩這件事是很重要的,否則的話,在面對ISO/IEC 12207 中的6.7節Audit時,還是會搞混;在IEEE Std 1028軟體審查標準裡,稽核也是其收攏的一個工作程序,這會讓人覺得"Audit"又等於"Review",問題就變得更加複雜了。

在SQA裡,很明確的,是要為管理者或相關利害關係人提供信心--產品及產出產品的過程是符合要求、符合規範、忠於計畫與過程的。這與CMMI所提到PPQA是在為幕僚人員與管理者提供過程與相關工作產品客觀的深刻理解(insight)並無二致。

當你要進行SQA的時候,你會去選擇一些能獲得專案或產品客觀見地的產品與過程,並以這些項目為SQA工作的標的物。這些產品、工作產品與過程,會包括計畫、工作程序、工作產出,還有「驗證、確認、聯合審查、稽核與問題解決」的結果(參閱ISO/IEC 12207,第6.3節品質保證過程)。

我認為不要把SQA全等於稽核,是因為在SQA規劃與執行上,我們會因為SQA工作標的物的不同,而採用不同的方法、工具與程序,而Audit就是作法之一。


----------------
引文:

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見諸相非相。即見如來。

林泰龍
◎軟體品質協會 理事
◎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資訊及通信國家標準技術委員會(TC21/SC3資訊軟體分組委員會)委員
Youtube Channel: http://www.youtube.com/user/tyrone9304

Terry
發表時間: 2006-10-14 09:24
Just popping in
註冊日: 2005-04-11
來自:
發表數: 19
Re: SQA 與 CM 的關係 ?
本府某單位目前有個兩千多萬元的資訊軟體系統委外案,承包商是在該應用領域非常知名的國內廠商,本案依合約應於去年底完工驗收,但是到今年三月才開始進行測試,測試期間因不斷有修改,常常造成甲程式設計師蓋掉乙程式設計師已修改完成的程式,不甚其擾,後來監造顧問要求廠商做好程式軟體的建構管理,情況才稍有改善。

本案一直進行了六個多月的測試後,廠商終於最近報請驗收,但因為原來的需求規格書(SRS)及設計說明書(SDD)已經和目前的程式不一致,監造顧問要求廠商必需重寫,但該廠商幾位主要程式設計師都已先後離職(原先該廠商總經理特助曾誇口說他們是國內歷史悠久的領導廠商,員工幾乎很少離職,請我們放心),實在令人擔心這個系統的未來維護性。

此外,承包商說這個系統已經測試修改了六個多月,驗收時應該可以不需要再測了,但監造顧問卻認為這六個多月來的修改不斷,又沒有一致的文件,軟體建構管理做的也不理想,僅做迴歸測試也不可行,建議整個系統應再重新測試一遍,請問有沒有其它的解決辦法呢 ?
damnit
發表時間: 2006-10-14 13:01
Just popping in
註冊日: 2005-09-25
來自:
發表數: 15
Re: SQA 與 CM 的關係 ?
To Terry,

去年一開始就應該做的事,到了今年眼見專案問題百出,才想辦法補救,看樣子要按合約驗收是很難的,如果真能驗收,貴府的政風單位應該好好查一查人員的疏失狀況喔。

需求規格書及設計說明書和現在的程式不一樣,這是很大的問題吧。到底現在的程式是否符合需求呢?如果是,這代表一開始貴府的承辦人員就沒有盡到責任,沒有把委外的需求開發與管理的工作做好,然後監造顧問也沒有盡到責任,未能在一開始就依照其專業從事監造工作,而且更有可能的是太容易對於品質的問題妥協吧。

事實上,你的問題要能徹底解決,是要重新從現有的程式開始,把所有的程式一支一支用清單列出來,然後往前與設計說明書對照,看缺了那些沒有描述,把它們都補回設計說明書,再從設計說明書對照回需求規格書,把這些需求補回來,然後再對照回合約,我預計完成這樣的工作,可能至少要再三個月吧。如果不這樣做的話,還想要談CM是沒有意義的。
樹狀顯示 | 新的在前 前一個主題 | 下一個主題 | 頁首

無發表權
 
-=協會通訊地址:330047 桃園市桃園區大林路100號6樓 =-
電話:(03) 367-8567 電子信箱:register@csqa-tw.org.tw=-
-=本網著作權為中華民國資訊軟體品質協會所有,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=-
Powered by XOOPS , Twe76.net